央视网消息(记者 王莉莉)8月22日,在山西吕梁山东麓的交城县庞泉沟镇,森林覆盖率达74%的群山中,一个个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,棚内悬挂的白玉木耳如朵朵玉花绽放。这片曾是“方寸地”的山区,如今靠着这“小木耳”撑起了“大产业”。
2023年,交城县庞泉沟镇在阳坡村率先开展了小型棚舍的试点建设,挂棒1万多袋,白玉木耳鲜品迅速以48元/斤的高价售罄,令村民看到了希望。很快,镇党委采用“国家补贴+自筹资金”的模式,分两期投入650万元国家资金和120万元自筹资金,建成了27个生产棚和7个晾晒棚,逐步形成了覆盖全镇的产业集群。
目前,当地已培育出5家吊袋木耳专业合作社和多家个体户,拥有11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,年产干木耳90.6吨,产值达289.9万元,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,昔日的山区村终于尝到了产业兴旺的甜头。
“白玉木耳种植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产业,近年来在促进就业和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”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介绍说。当地将白玉木耳产业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,推动土地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。
如今,木耳产业已吸纳庞泉沟镇及周边600余名村民就业,150余人从“外出打工”变为“回村务工”。采用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村民既能在大棚务工拿工资,也能承包大棚当“老板”,普通农户利用农闲参与种植,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。
依托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招牌,当地木耳形成“绿色种植—订单销售”的闭环。从菌种培育到采摘,全程遵循绿色标准,干品通过筛选机分级为三级,优等品远销全国各地。
“下一步要建暖棚,让冬天也能种;再研究深加工,把木耳做成即食产品。”当地干部介绍,他们正推动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提质增效”转型。这枚看似不起眼的白玉木耳,正逐渐成为当地“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、乡村美丽”的生动缩影。
来源:央视网